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,天津市婦聯《津門戰“疫”家課堂》將繼續推出家庭教育理念、疫情科學防控、家庭心理建設等方面課程,持續為廣大家庭、特別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家庭,提供科學、便捷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。
父母要想獲得積極家庭教育的勝任力,一定要有積極思維。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如何更好的幫助他們去打磨天賦、做出更具成長性的選擇,進而活出終身成長的自己?這期欄目我們來分享一下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。
案例:
苗苗是個初二的女孩子,因為在課堂上沒有背下來課文而被老師批評。苗苗覺得自己已經努力在背了,基本上背下來了,只是在課堂上背誦的時候有幾個詞忘記了,老師為什么還不讓過,還要重背。苗苗感到很不滿也很沮喪。
這個時候如果您是苗苗的父母,您會怎么做?
(其實采取這樣的方式勸導孩子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)
(千萬不要因為沒做好這件事情就貶低事情本身)
(對孩子來說,這樣說就打擊了他難能可貴的自信心和上進心)
看似都是在安撫孩子,但是孩子真的可以從中獲得積極的力量嗎?面對同樣一個問題,每個人看待的視角不同,采取的行動不同,獲得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。對于孩子來說,學習具體的知識固然重要,但培養他樂觀、堅毅、柔韌的品質更為重要。而這些品質被定義為“成長型思維”。
苗苗這樣的事情在我們一些家庭中經常發生,如果是用成長型思維去解決問題,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。老師批評必然是自己還有做的不足的地方,那我們要思考的是“這件事是什么”、“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什么”、“我要怎么做才能解決問題”,這樣也是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。
一、什么是成長型思維
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,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,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,對學習充滿熱情。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,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,提高孩子的智商。
二、成長型思維的認知誤區
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應該表揚嗎?
要把稱贊孩子的“天賦”變成稱贊孩子學習的“過程”——比如努力、策略、專注和堅持等,并把這些素質關聯到孩子日常的表現和學習過程中去,這樣能有效刺激孩子產生成長型思維,反過來推動孩子的學習。
我們在觀察不少父母的做法,發現他們走入一個誤區——哪怕一個孩子,苦苦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卻沒有什么成效,父母依然會去肯定他,甚至表揚他。“沒關系,你已經很努力了。”“你這么勤奮,一定能成功的!”
這就像是給這個在學習上始終不得要領的孩子,頒了個“安慰獎”,其實是很危險的,因為它會誤導那些最需要發展自己學習能力的人,繼續自己這種無效的努力。
比起安撫孩子,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種緊迫感,和他們一起去尋找更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。
三、與孩子一起修煉成長型思維
1、把“問題”變成“機會”
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,耐心討論和思考解決的辦法。不去否定孩子的智商或者努力,而是引導孩子去分析原因。這樣,孩子既不會承受害怕你失望帶來的壓力,也不會因此停滯,不再努力。他會關注怎么找到原因,怎么解決問題,會變得更積極,不害怕失敗,而且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。
2、把“我不會”變成“我暫時不會”
當孩子說“我不會”的時候,他在表達對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。當改成“我只是現在暫時還不會”之后,看待困難的眼光也就會因此發生改變。言下之意,只要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不管是做題也好,還是尋求別人的幫助也好,總會有那樣一個時間點出現——我會最終掌握這項能力。
四、教育成長型思維永遠為時不晚
不管年齡如何,只要開始使用成長型思維,就一定會有收獲:敢于迎接挑戰,擁抱變化,面對挫折也能堅持不懈,最終走向成功。
在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,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,成為一位成長型思維的家長,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,關注孩子未來可以改進的空間,而不是糾結于他當下暫時的失利。
詳情歡迎點擊收聽上方音頻文件
本期主講人:陳秀茹,中國家庭教育家校社共育專業委員會理事,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,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。
|